劉家獻指大灣區醫生交流屬三贏方案 醫護及市民齊得益

醫院管理局計劃今年內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,首批涉及5至10名內地資深醫生來港,在醫管局旗下醫院服務。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形容,交流計劃屬「三贏」方案,對深港兩地醫護及本港市民都有很大得益;又說首批內地醫生來港,會視乎在一年計劃期內雙方交流經驗、配合情況等,再作檢視。

劉家獻(圖左)表示,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屬「三贏」方案,對深港兩地醫護及本港市民都有很大得益。
劉家獻(圖左)表示,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屬「三贏」方案,對深港兩地醫護及本港市民都有很大得益。
林哲玄(左)表示,絕大部分大灣區醫生都會說廣東話。
林哲玄(左)表示,絕大部分大灣區醫生都會說廣東話。

劉家獻以視像形式在一個電台節目指出,在第5波疫情下,內地援港醫療隊「落手落腳」協助照顧病人,亦會看英文醫療記錄及開藥,與本港醫護可於短時間內磨合,彼此交流經驗。

而醫委會成員、香港病人政策連綫主席林志釉就關注,若非本地培訓醫生只懂普通話或英語,在診症、開藥、回應病人查詢時或會帶來誤解,導致診症錯誤。他在同一電台節目指出,內地的醫療記錄以中文為主,但本港則採用英文,相信內地醫生來港後需時適應有關系統。

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則認為,絕大部分大灣區醫生說廣東話。他又說,醫委會及特別註冊委員會似乎歧視中文,質疑為何只歡迎英文教學、或以英文寫病歷。林哲玄又指,近年沒有好多公立醫院專科醫生轉為私人執業,或與整體經濟環境有關。他又認為,本港醫生到外國執業的誘因不大,原因包括可能要重新考試,亦要安排家人到外國生活,成本相當高,因此不見到有很多較資深醫生到外國執業。

最新文章